入社团,燃青春
(相关资料图)
从“中国民歌的故乡”飞出的湘音湘韵
新山歌社桑植民歌专场
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在这片民歌盛开的热土中,一座名为桑植的县城更是被誉为“中国民歌的故乡”。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门类中的一朵奇葩,含有独特的文化蕴涵。在这个繁花盛开的四月天里,新山歌社有幸邀请到了“桑植的夜莺”、桑植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道英老师为我们讲述她与桑植民歌的不解之缘。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居民以白族、土家族、苗族与汉族为主。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地理环境孕育出桑植民歌的独特风格:山歌高昂清脆、小调宛转悠扬、花灯欢快热情、劳动号子豪迈粗犷,薅草锣鼓振奋激昂。桑植县还是我国著名的贺龙元帅的故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因此,桑植地区诞生了丰富的革命歌曲。这些民歌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就是润腔和衬词的使用,这也极大程度丰富了桑植民歌旋律的色彩性。
活动伊始,黄道英老师身着一身靓丽白族的服装,携一叠歌谱登台亮相,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桑植民歌,张天彤老师首先对湖南桑植的地理方位与文化背景做了简要阐述。
为了能让同学们更深入地感受桑植民歌的魅力,本次活动共分为两个单元进行。期间,同学们学唱并欣赏了《去哒去哒又转来》《三根丝线三尺长》《嘀格儿调》《四季花儿开》《太阳出来照白岩》《欠姐歌》6首歌。
在范唱之前,黄道英老师特别强调:“讲好方言的话,才能唱好方言的歌,四声是桑植方言中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桑植语言属于西南官话,方言声调与民歌声腔的结合使桑植民歌具有鲜明的本土方言音乐化特征。
歌曲细节
歌曲《去哒去哒又转来》尤为直观地令同学们感受到了桑植本土方言的魅力。如:“去(ki)哒”;“句(jur)”;“钥匙(yo shi)”;“啥(shai)” 等方言的咬字。黄道英老师告诉同学们,这首歌曲的唱腔上,一定要注意“收腔”演唱,在音腔甩出去之后要记得收回来,令自己的演唱如用飘带般优美柔和。
学生模唱《去哒去哒又转来》
在《三根丝线三尺长》这首歌曲中,黄道英老师强调:“疙”唱成“gei”,“瘩”唱成“der”,“来”唱成“lei”,“望”唱成“ye”,“何”要唱成“ho”,“啥”唱成“shen”。在叠词:“呦嗬,呦嗬”之间,呈现出递进的关系,演唱时,在叠词中间加一个“啊”字以做过渡,并演唱出轻巧、跳动的感觉。同时咬字不能完全咬死,这样地演唱,呈现出的人物会更加灵动。以上两首作品都需要注意下滑音与倚音的演唱。
当天的活动,还邀请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栏目张堃导演为同学们进行桑植民歌的导赏。
随后,黄道英老师换着一身古朴的土家族服饰,向同学们逐字逐句地教唱了三首作品:《四季花儿开》《太阳出来照白(bei)岩(ai)》以及《欠姐歌》(也称为《溜溜歌》)。
在学唱花灯调《四季花儿开》之前,张堃导演为大家讲述了桑植地区“花灯调”体裁的历史流变情况。他表示,桑植民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较传统而常见的,如:比兴、反复、对偶、顶真。而在《四季花儿开》这首花灯调中,就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在下午的活动中,著名湖南籍作曲家孟勇老师也莅临现场,由他创作的《斑竹泪》《飞》《山寨素描》《阿妹出嫁》等作品在全国广为传唱。他的到来令同学们惊喜不已。
活动最后,黄道英老师演唱起了桑植地区著名的经典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收获了同学们的热烈欢呼。
黄道英老师在授课时表示:“小到咿呀学语的孩童,大到年近古稀的老人,桑植民歌人人会唱、人人爱唱。他们吃饭唱、喝酒也唱。唱民歌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每一位桑植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是桑植民歌的魅力所在”。
通过一天的课程,黄道英老师集中教唱了六首桑植民歌,同学们不仅全方位地学习了桑植民歌的演唱,也了解了桑植民歌蕴含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被黄道英老师那一提及桑植民歌,就浑身散发出的无限活力与能量所感染。这一天的学习不仅没有令同学们感到疲倦,反而感觉意犹未尽。此外,一直低调地坐在同学们中的孟勇老师也表示:“这次的活动也让我收获颇丰,我也以桑植民歌《冷水泡茶慢慢浓》改编了一首无伴奏合唱作品,将会在近期推出,敬请大家期待”。
这是一场关于桑植民歌的饕餮盛宴。黄道英老师的讲述与演唱,生动地反映出桑植人民的生产劳动与审美情态,令我们能够从清新优美、生动风趣的歌声中,深入了解桑植地区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
传奇永不落幕,梦想从不散场,让我们继续期待下一次的相聚吧!
出品 | 校团委社团管理中心
素材来源|新山歌社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