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56)
释明·傅山《家训》所谓“平地圪垛语”
【资料图】
网友云涛问:傅山说:“昔人教寻孔颜乐处,此句也是平地圪垜语。读得书久,自有乐处,便与孔颜不远。若白白去寻孔颜,孔颜与你个对面不见,岂不罔过了日子也。赖天地祖宗之泽,破书可读,一切龌龊人事不到眼前心上,钝资磨去,日知所亡,三间小屋之下,好不富贵也。自爱不自贵,自知不自见,圣经贤传,古今载记,尽尔游行,谁能禁之?”请教您,其中的“平地圪垜语”是什么意思?
钟振振答:傅山的这段话,见其《霜红龛集》卷二五《家训》。
“圪垜”,方言俗语,指小山丘、小土包之类。也用作地名。如清·戴震《乾隆汾州府志》卷四《山川》下有“刘家圪垜”。
戴震此《志》同卷又有“郝家圪塔”。“塔”在这里念“答”。“圪塔”“圪垜”乃一声之转,音近而义略同。
明代文献里,作地名用时,多作“圪塔”。例如:
胡谧《成化山西通志》卷三《烽堠》有“沙圪塔墩”。
唐锦《正德大名府志》卷一《疆域志·乡镇》有“圪塔头里”。
廖希颜《三关志》中,《地里总考·雁门关》有“大圪塔”,《地里总考·宁武关》有“青圪塔”,《兵食考·屯种》有“秦家圪塔屯”。
刘鲁生《嘉靖曲沃县志》卷一《都鄙志》村名有“常家圪塔”。
项笃寿《小司马奏草》卷四有“黑圪塔屯”。
黄凤翔《嘉靖大政类编·北虏》曰:“虏犯大同(今属山西)五堡、左卫、威宁等处,总兵岳懋迎击之于青圪塔。”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大同镇总图》记烽火墩有“东莺圪塔”。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〇六《都督府》一录马汝骥《征西前将军右军都督府右都督杭公雄神道碑》曰:“弘治、正德中,杨圪塔、甜水河、马道、黑山、九墩、走马梁数馘虏酋。”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卷一《安攘考》曰:“虏酋俺答率众数万由小莺圪塔墩口入大同塞。”
何乔远《名山藏》卷二一《典谟记·武宗毅皇帝》曰:“虏入延绥(按,明代边防军镇名,初治今陕西绥德,后移治今陕西榆林),焚圪塔等墩。”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七中《三边·俺答列传》中曰:“胡骑二千从弘赐堡入,攻陷羊圪塔堡。”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二七四录杨博《杨襄毅公职方题稿·覆山西抚按官陈讲等增置三关兵将疏》有“交城圪塔头”。
以上这些地名,在今山西者为多,亦有在今陕西、河北者。而傅山正是山西太原人。可见“圪垜”“圪塔”一词,在山西方言中较为流行。
傅山《家训》中的这段话,是教导子侄辈的口语的记录。
“昔人教寻孔颜乐处”,所谓“昔人”,指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宋·程颢、程颐口述,二程门人记录,朱熹所编《二程遗书》卷二上载:“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敦颐字茂叔,每每令其学生程颢、程颐寻觅孔子、颜回之乐处何在。
对此,傅山是不以为然的。他认为:“读得书久,自有乐处,便与孔颜不远。若白白去寻孔颜,孔颜与你个对面不见,岂不罔过了日子也。”其大意是说:读书时间长了,自然就快乐,就离孔子、颜回不远。倘若特地去寻找孔子、颜回,孔子、颜回就在你对面,你也看不见,岂不是白费工夫?
弄明白了傅山这段话上下文的意思,便可知道,所谓“平地圪垜语”,乃批评周敦颐教学生“寻孔颜乐处”云云,是平地起圪垜——本来是平坦的地面,却偏要起个土堆,真是没事找事做,多此一举。就教学生好好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不就结了?读到一定的份儿上,自能领悟“孔颜乐处”之所在。这样明白的道理,还用得着煞有介事地特意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吗?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